——专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
2012年起,中国科协启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首期三年时间,投入近亿元打造我国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近日记者专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对该计划的背景、意义、实施方案等进行解读。
记者:实施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计划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中国科协是基于什么考虑?
沈爱民:可以认为基于三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我国是科技大国,正在向科技强国方向发展。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第二个判断,我国是科技论文大国,正在逐步成为科技论文强国。2010年,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我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我国发表在各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的论文数量也位居世界第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世界第五,我国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居前1%)数量居世界第六。
第三个判断,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尚未成为科技期刊强国。2011年,全世界学术期刊共60125种。我国期刊9884种,其中半数为科技期刊,5300种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有课题对我国进入SCI的114种期刊作了统计,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分别为0.856和916,远低于国际平均值的2.014和4409。再如,SCI将其收录的学术期刊按照学科分类,并依据影响因子将期刊在所在学科排位,从高到低分成四个区(Q1-Q4)。一般来说,进入Q1、Q2区表明该刊具有比较广泛国际影响力。2012年,有课题对我国101种科技期刊Q区排名做了统计,进入Q1区的仅有4种,在Q2区的只有23种。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认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我国科技发展态势不能匹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存在明显差距,亟须从国家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对此,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期刊界,迫切希望国家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和强化我国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的话语权。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协出台了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计划,旨在能够对改变上述状况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沈爱民: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多年来,我国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为期刊发展奉献了心血和才华,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是必须明确和肯定的。
之所以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第一,是我国科研基础仍然不够雄厚。虽然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但客观来说,在当代,我国在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方面,还缺少能够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下炊”的“米”还不够丰厚,缺乏产生国际科技大刊的基础和土壤。
第二,我国一流科技论文流向国际名刊。据有关研究,2000—2010年,我国高影响力论文(被引次数位列各学科前1%)有4529篇,其中只有59篇在我国期刊发表。对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投稿意愿调查显示,选择投稿国内英文期刊的人数比例只有1.8%,选择投稿国内中文期刊的比例为15.5%。一流论文是成为一流名刊的核心要素和重中之重。“米”本来就不够丰厚,“好米”大部分又给了别人,自然会削弱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究其原因,评价政策导向至为关键。在我国科研机构和高校中,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乃至绩效奖金,都和SCI论文或国际论文挂钩,已经成为国内普遍实行的学术政策。在这种环境中,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首发的功能被削弱和扭曲。
第三,期刊自身原因。体制方面,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都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竞争,在编辑、出版、营销、合作等环节突破国家界限,从而真正成为在国际上具竞争实力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而我国,非法人单位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占有很大比例。从整体规模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大船巨舰少,进不了大河,更不能进入大海扬帆远洋。所以,只能被迫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在机制方面,市场竞争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只能收支相抵甚至入不敷出,也难以吸引一流出版人才加入。在出版方式方面,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来了出版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程度明显落后国际进程。
第四,语言问题。目前,英语仍然是国际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语言,也是科技期刊能够成为国际性刊物的基础要素。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现有247种,仅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4%左右,数量和质量都远不能满足扩大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需要。已进入SCI的中国期刊中,也有部分是中文期刊,但由于语言的原因,其学术指标大多不理想,影响力有限。本计划重点支持英文版期刊,正是基于上述考虑。
记者:中国科协在推动科技期刊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沈爱民:我国科技期刊形成了科技社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三大办刊主体。截至2011年底,中国科协及所属199个全国学会共主办科技期刊1050种,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五分之一。至2011年,SCI(扩展库)共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29种,其中中国科协科技期刊70种,占54.2%。EI核心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216种,其中中国科协科技期刊102种,占47.2%。《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CJCR)数据库收录的1998种核心期刊中,中国科协期刊达694种,占34.7%。
多年来,中国科协坚持不懈地推动所属期刊的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1997年,设立了期刊专项,每年拿出300万元支持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发展。2006年,进一步实施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6年来累计资助科技期刊546项(次),资助金额5740万元,成为近年来我国对科技期刊支持范围较广、影响面大的支持项目。
2012年,在财政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项,力度空前,每年3000万元,周期3年,专门用于支持英文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
记者:请介绍一下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
沈爱民:按照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评审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共有91家单位(全国学会和期刊出版单位)通过资格初审,进入答辩评审环节。由44位来自各学科领域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委员会。一大批有关学科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亲自带队,参加期刊陈述答辩。通过期刊答辩、专家计分的形式,按照学科分组、得分高低,评选出了35种优秀期刊。
记者:该计划的着力点都有哪些?
沈爱民:这个计划的目的,旨在通过以奖促建的方式,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科技期刊群,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和竞争能力,加强国家软实力,展示国家科技形象,进一步赢得我国国际科学话语主动权,为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发挥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几个关键环节必须着力抓好。
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办刊队伍。包括能够带领期刊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的领军人才,尤其是注重选择既懂本学科专业知识、又精通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科学家担任主编、副主编;要建设国际化的编委会和审稿人队伍;要培养选拔具有良好学术水平、编辑专业能力强、英语好的专业编辑人才;要挖掘和培养了解国际科技出版营销的经营性人才。可以采取培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要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理念和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稿件处理规范,落实主编、责编、编辑问责制。同时,加强期刊的科学道德规范,认真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投诉。今年4月,我们举办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集中宣讲活动,联合所属千余种科技期刊签署《关于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联合声明》,受到国内外期刊界广泛关注,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积极响应,把科学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三要积极吸纳高水平的国际稿源,提高稿源的国际化程度。要千方百计地扩大获取优秀稿源的渠道。要发挥好全国学会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发现、凝聚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实现良性循环。
四要缩短出版周期,争取成果首发权。要切实改进编辑流程,大幅度缩短稿件的出版周期,提高科研成果发表的时效性。
此外,争取政策支持,探索创办能体现我国优势学科、填补学科空白、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刊,扩大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基数和规模,打造优秀国际科技期刊的后备队。当然,也要对国内中文科技期刊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完整的良好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和格局。
《科技日报》2012-12-04 (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