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协会

今天是

“下午茶”学术沙龙: 探索神经反应机制,揭秘脑成像技术

“设茗聚百贤,品味创新思”,2016414日下午,由我校科协主办、研究生科协承办的第28期“下午茶”学术沙龙之“探索神经反应机制,揭秘脑成像技术”成功举办,我校各专业研究生4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本期活动走进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特邀我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曾绍群教授做专题讲座。本期活动包括参观实验室,聆听专题讲座,与专家互动交流等内容。

首先,曾教授课题组的3位老师分别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并做简要讲解。主要介绍了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MOST)。对神经回路观测而言,传统的电镜成像虽然分辨率达到nm级别,但是观测范围极小,要获得1mm3的数据需要一万人测一年;磁共振技术虽然可以几小时内全脑成像,但是分辨率不高,一般是100um。而MOST技术有效填补了电镜和磁共振之间的空白,在按天计数的时间内可以采集到分辨率为200nm的鼠全脑数据。

实验室参观

参观完实验室之后,曾绍群教授以“探索神经反应机制,揭秘脑成像技术”为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去探索脑成像技术的奥秘。

曾教授简要介绍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的组建过程,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重大研究成果。他告诉大家:全球神经回路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正影响着至少10亿人,每年医疗消费10000亿美元;课题组开发的MOST技术能实现全脑细胞和毛细血管同时可视化,有利于高时空分辨的观测神经网络活动,对未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曾教授也为大家介绍了研究中心在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上的研究成果。20023月,骆清铭教授就带领其团队开始研制显微光学切片层析成像系统,经过八年的潜心研发,该课题组建立了可对数厘米大小样本进行亚微米水平精细结构三维成像的方法和技术,发明并研制了一台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并使用该系统,以制备好的鼠脑为样本,全自动连续242小时(约10天)进行数据采集,共获得15380层像素分辨率为0.3×0.3微米的冠状断面图像(数据总大小为8220G,约8T)。该成果已发表在2010年的Science期刊上,也是我校首篇Science文章。

曾绍群教授讲座

现场提问

校科协鲁亚莉副主席与研科协成员合影

据悉,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是基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生物医学光子学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一个国际化与学科交叉的大平台。中心致力于生命医学关键科学问题牵引的光学原理、方法与仪器研究,为重大疾病研究与诊疗提供新的光电医学成像仪器,主要分为脑神经连接的高分辨光学成像、肿瘤免疫光学成像、临床光电医疗器械新技术新方法3个重点研究方向。

(研究生科协供稿,王正伦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