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武大万林气象 感敦煌千年神韵
“下午茶”学术沙龙由我校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学术沙龙以“设茗聚百贤,品味创新思”为口号,是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科协的四大特色学术活动品牌之一,旨在通过参观高校重点实验室、科普场馆等,并访谈学术大师,为本校研究生搭建一个氛围轻松的互动沟通交流平台,促成“传播知识、沟通经验、激发思维,互动思考”之目的。活动形式:走进重点科研与科普基地,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围绕相关科学问题,访谈著名学术大师;活动内容:聆听学术大师讲座,引导学生互动思考,了解基地研究动态,涉猎创新高地奥秘;活动目标: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及科普知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科交叉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4月26日下午,“下午茶”学术沙龙第29期—走进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看武大万林气象感敦煌千年神韵”。此次参观的展览是“敦煌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展览展出了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的50余幅敦煌石窟艺术经典作品、1个原尺寸的整体复制洞窟和若干藏经洞出土文献等。博物馆的志愿者对每件展品都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说,对有情节的经变画、故事画,还向同学们讲述了画面中的佛经故事。许多展品都令人流连,如《萨埵太子本生故事》采用横卷式连环构图,用山树分隔出11个场面,生动表现了贤愚经中摩诃萨捶舍身饲虎的故事;《五台山图》详细描绘了五代时期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和全景式历史地图;《普贤变》中普贤菩萨乘白象,神态悲悯,南侧突出崖岸上,取经僧玄奘与猴行者牵驮经白马,向菩萨合十致礼。
敦煌早期(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壁画风格重色块轻线条,从北周起线条激增,到西夏时期出现白描样式,至于元代,线描技巧已然十分纯熟。如莫高窟第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像》,人物皮肤用流畅圆劲的“铁线描”表现,衣纹大多是用顿挫明显、棱角毕露的“折芦描”,须发的表现上则用细如发丝的“高古游丝描”,折、扬、舒、卷,无不恰到好处,可以说把线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至于色彩方面,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敦煌石窟中,魏晋时代的壁画许多地方变成黑色,主要是由于在绘制壁画的过程中,在颜料里掺用了铅粉的原因。很显然,在唐、宋时期,壁画的作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不再使用铅粉调色,因此其壁画很少发生变色,至今光鲜如故、艳丽依然。
敦煌石窟艺术从空间上讲是一种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立体艺术,其时间跨度上历经千年,贯穿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十六个朝代,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珍贵的古典艺术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敦煌壁画又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巨大,数量最多,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最为丰富,有“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之美誉,也是佛(释)家思想反映到艺术领域的最为重要和经典的代表。
虽然敦煌壁画所反映的宗教观念和历史生活内容早已远离我们,且不复再现,但它的形式语言及其所营造的非凡艺术魅力,却至今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使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并且在造型规律上给我们以诸多启迪。总之,这次活动收获颇丰,当真不虚此行。